1.2023年气候峰会在哪里举行

2.气候大会讲话全文

3.2015巴黎气候大会达成协议难在哪

4.什么是全球变暖?

5.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附件2国家有哪些

6.有关环境的日子有哪些

世界气候大会在欧洲哪个国家举办了_世界气候变化大会在欧洲哪个城市举行

我也是初三的。六月的时政应该也要的吧

2009年6月1日,纽约股市开盘之前,美国汽车业的百年老店通用汽车公司正式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在破产重组过程中,美国政府将提供约301亿美元融资,加上先前提供的194亿美元,美政府投在通用身上的钱接近500亿美元,是美国历史上涉及金额最大的破产重组案例之一。

2009年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地球需要你:团结起来应对气候变化”。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亮点之一是,联合国环境署选出了一批在保护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做出卓越贡献的“气候英雄”,其中包括中国环保人士罗红。联合国环境署表示,该活动旨在号召每一个人都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人人争做“气候英雄”,通过共同努力来改变世界。

2009年6月6日在法国诺曼底与法国总统萨科齐、加拿大总理哈珀、英国王储查尔斯和英国首相布朗以及部分二战老兵一起,参加了二战盟军诺曼底登陆65周年纪念活动。

2009年6月8日是联合国确定的首个“世界海洋日”。今年“世界海洋日”的主题为“我们的海洋,我们的责任”。

2009年6月16日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金砖四国”***会晤在俄罗斯叶卡捷琳堡举行。

2009年6月26日晚美国众议院以219票对212票的微弱多数,艰难通过具有重大意义的《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这是美众院第一次就温室气体通过立法。这一法案旨在降低美国温室气体排放、减少美国对外国石油的依赖。

2009年6月26日美国著名歌星迈克尔?杰克逊在家中停止了呼吸,送往医院抢救无效后宣布亡,终年50岁。

2009年6月26日至27日旨在监管国际金融体系运作状况的金融稳定委员会在瑞士的巴塞尔举行成立大会。

2009年7月15日上午第十五届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在埃及红海海滨城市沙姆沙伊赫开幕,主题是“世界团结,和平发展”。大会通过了指引不结盟运动未来3年发展方向的最后文件和行动纲领《沙姆沙伊赫宣言》。

2009年7月23日晚应中国政府邀请,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抵达北京,开始对中国进行为期4天的访问。

2009年8月4日第二十七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市正式开幕,来自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名天文学者出席本届大会。为纪念伽利略首次用望远镜进行天文观测400周年,2007年12月联合国通过了2009年为国际天文年的决议,希望通过开展全球性的天文学活动,激发个人的探索发现精神,帮助人类重新认识他们在宇宙中的位置。今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共同发起这项全球性活动,其主题为“探索我们的宇宙”。

2009年8月18日韩国前总统金大中病逝,享年85岁。

2009年8月31日由世界气象组织发起的第三届世界气候大会在瑞士日内瓦召开。会议主题是“为美好的未来提供更好的气象信息”。

2009年9月16日下午民主党党首鸠山由纪夫在举行的特别国会首相指名选举中当选为日本新一任首相。日本首相麻生太郎当天上午宣布内阁总辞职,执政358天的麻生内阁画上了句号。

2009年9月27日第十七届德国联邦议会选举结束。默克尔将蝉联德国总理。

2009年10月3日,巴西里约热内卢获得2016年夏季奥运会举办权。举办奥运会是巴西人的梦想,这次是巴西第四次申办奥运会。

2009年10月9日挪威委员会宣布2009年将授予美国现任总统巴拉克因为他“在国际外交和人民之间的合作所做的巨大努力”。”

2009年10月28日11时30分美国东部时间,一枚火箭从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成功发射。这是美国未来载人航天工具——“战神I—X”火箭的第一次升空。

2009年11月15日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十七次***非正式会议于新加坡闭幕。会后发表的《促进持续增长,密切区域联系——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七次***非正式会议宣言》(简称“新加坡宣言”)称,要通过自由开放的贸易与投资,支持亚太地区经济增长与繁荣。

2009年11月16日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在意大利首都罗马拉开帷幕。

2009年11月19日在布鲁塞尔召开的欧盟特别首脑会议,一致选举比利时首相范龙佩为首任欧盟理事会常任主席,英国籍的欧盟委员会贸易委员凯瑟琳?阿什顿为欧盟负责外交与安全政策的高级代表兼欧盟委员会副主席,来自法国的克里斯蒂安?德布瓦西厄为欧盟理事会秘书长。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在会后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选举范龙佩是因为比利时作为欧盟的创始国之一,始终不遗余力地支持欧洲建设;选举阿什顿则表明将英国置于欧洲建设中心的重要性。法国总统萨科齐称赞范龙佩是一个“完全的欧洲人”,“习惯朝着正确的方向妥协,而这正是欧盟运转的基础” 。

2009年12月1日,欧盟《里斯本条约》生效。

2009年12月1日是第 22 个世界艾滋病日。

2009年12月1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达成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

2010年1月6日美国宇航局公开了哈勃望远镜拍摄到的132亿年前的宇宙照片,距离宇宙大爆炸之后仅6亿年,这是迄今为止最早的宇宙照片。”

2010年1月12日下午当地时间,海地首都太子港发生里氏7.3级地震突袭海地造成重大伤亡,8名中国维和人员牺牲。

2010年1月18日为期4天的第三届世界未来能源峰会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首都阿布扎比开幕。

2010年1月21日英国著名的科学杂志《自然》发表封面文章,介绍中国科学家有关“大熊猫基因组”研究取得的成果,并配有两头嬉戏的中国大熊猫的。

2010年1月27日晚为期5天的2010年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在瑞士山城达沃斯开幕。本届年会的主题:“改进世界:重新思考,重新设计,重新建设”。

2010年2月12日(当地时间),第二十一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在加拿大温哥华哥伦比亚体育馆举行。

2010年2月27日14点34分(北京时间),智利发生8.8级地震。

2023年气候峰会在哪里举行

全球变暖可能是太阳活动加剧造成的,“温室效应说”,宇宙射线说,动物废气说,大气污染阻碍了地球散热.面对人类共同的生存危机,各国心态各异,其原因在于,全球气候变暖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带来的影响和收益大不相同.对于减排有的国家或组织持消极的态度,而有的持积极的态度,参与行动意愿高.对减排持消极态度的是俄罗斯等.根据题意.

故选:C.

气候大会讲话全文

2023联合国气候峰会在迪拜举行。

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是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框架下每年举行的会议。会议评估应对气候变化的进展,并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讨论《京都议定书》,确立发达国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法律约束性义务。

缔约方会议的任何最后文案都必须得到协商一致的同意。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于1995年起每年在世界不同地区轮换举行。第一次大会在1995年柏林举行。

2023年底,第二十八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将在迪拜举行。

2023年厄尔尼诺现象:

今年6月以来,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明显上升,目前已进入厄尔尼诺状态,全球多地遭遇高温天气。由于今年厄尔尼诺现象出现较早,发展空间大,如发展成强厄尔尼诺,可能会带来全球气温的新高峰。

世界气象组织报告称,初步数据显示,今年6月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6月,海面温度达到新高,南极海冰面积创历史新低。6月已经悄然离去,但热浪炙烤全球的脚步并未停歇,温度计的水银柱在继续攀升,欧洲很多地区的温度已超过40℃,亚洲和北美也在接受极端高温的“烤”验。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第二十八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2015巴黎气候大会达成协议难在哪

早上好。能够和来自世界各地尊敬的代表出席本次会议我感到十分荣幸。我们相聚在哥本哈根,是因为人类正面临着日趋严重气候变化,它对于我们的危险正在不断增大。你们和我一样,如果不相信这个威胁真实存在的话,是不出现在今天这个会场里的。众所周知,如果人们无所作为的话,那么气候变化将会对人类的安全、对我们的经济,还有这个星球造成无法承受的损失。所以我们所面对的不再是这个挑战本身——现在的问题是我们面对这个挑战能付出多大的努力。因为气候变化已经是一个铁一般的事实,在这紧要关头,就要看我们是否能够采取一致的行动了。我相信我们将勇敢、果断的行动起来应对这一威胁。这也是我今天之所以来这里的原因。

作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和第二大排放国,美国应该承担起自己应该承担的对气候变化的责任,我们决心承担自己的责任。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重申美国必须在国际气候谈判中担负起领导责任,并且和其他国家合作,逐步取消对化石燃料补贴的原因。这也就是我们在国内采取勇敢行动的原因——通过对再生能源创纪录的投资; 通过不断提高住宅和建筑物的能源效率;通过不断完善立法,把美国的经济模式转变为以清洁能源为主。

这些行动极富远见,我们并非仅仅只将其视为美国对全球所承担的责任。我们相信,改变生产能源和使用能源的方式对于美国的经济未来是必要的。它会创造数以百万计的新工作机会,让我们具有充分的竞争力,还能激发创新意识。我们还相信,改变使用能源的方式对于美国的国家安全也是必要的。它会减少美国对于外国石油的依赖,通过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帮助我们处理一些危险局面。

因此,无论哥本哈根会谈取得何种成果,美国不会停下前进的步伐。但是,如果我们共同行动起来,我们会变得更加强大、更加安全、更加具有保障。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具有共同利益的原因。为了达成一致意见,我们应该迈出坚定的步伐,履行向其他国家许下的承诺。

经过了几个月的会谈以及两周的谈判,我相信大家已经有了拥有了清晰一致的意见。

首先,所有主要经济大国必须拿出坚决的国家措施,以降低碳排放量,开始解决气候变化问题。我很荣幸许多国家已经做到了这一点,并且我相信美国将会履行承诺,到2020年实现减排百分之十七的目标,并在2050年实现百分之八十的最终减排目标。

其次,我们须设立一个机制来监察我们是否信守承诺,并促使我们能透明公开地分享信息。这些措施不应干涉内政,也不应以侵犯主权为代价。然而,它们必须保证我们的协议可靠可信,保证我们各自履行了责任。因为,如果少了这种可信赖的基础,任何协议都不过是一纸空言而已。第三,我们须筹资帮助发展中国家来适应新的条例,尤其是那些发展最落后、最易遭到气候变化危害的国家。美国将会参与到快速启动的筹资活动中,到2012年将筹资超100亿美元。不仅如此,昨天国务卿希拉里还清楚声明,我们会同全球一道致力于在2020年前筹集1000亿美元用以资助,当然,前提条件是我刚才描述过的总决议中包含这一规定。

减排、透明和融资。这就是一个清楚的公式方案。它所普遍性的原则下,又考虑到各个国家不同的能力,差异化的承担各自的责任。把这些合计起来,我们将得到了一个重要的协议。拥有了这个协议,国际社会就能前进一大步,比往任何时候走得更远。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是选择齐头并进还是一盘散沙。这不是一份完美的协议,也没有任何国家能从中得到他所想要的一切。在发展中国家里,有人想要没有附加条件的 援助资金,也有人认为发达国家们理应付出更高代价。而在那些发达国家中,有人认为发展中国家无法吸纳这种援助,也有人认为世界增速最快的碳排放国应该承担 更大份额的责任。我们明白横亘在各国之间的一道道屏障,因为长久以来我们一直被它们所禁锢。但现在我们有了一条共同的底线:我们可以拥抱这份协议,先向前迈出坚实的一步, 然后再继续完善它并稳固基础。

我们可以做到,在场的所有人都将成为一个历史性尝试的一部分---这个尝试将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带来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或者我们可以再次选择推迟,重回多年以来迟滞不前的相同分歧。而我们也将回到月复一月,年复一年毫无新意的无聊争论之中,直到气候变化的危险上升到无可挽回的局面。已没有时间可供我们挥霍。美国已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我们已明确了我们的步伐,做出了我们的承诺,我们也将言出必行。现在,我相信是时候让全世界的国家和人们携起手来,共聚在一个共同的目标之下。我们必须选择行动起来,而非空喊口号;我们必须选择未来,而非倒回过去。让我们鼓起勇气和信念,对我们的人民,对我们星球的未来负起应尽的责任。谢谢!

什么是全球变暖?

巴黎气候大会难在哪?

将全球气候的命运寄托在一次会议上,显然不现实。一方面,对待气候变化,各国在科学上和政治上还存在明显的局限;另一方面,196个缔约方形成的文本只能是最大公约化,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大陆型国家与小岛国,欧洲与非洲,发展阶段不一,执行气候协议的定位不一,能力不一,使命不一。因此,巴黎气候协议只是全球在气候治理路上的一个新起点。

截至北京时间12月11日下午16时记者发稿时,全球196个缔约方仍没能达成新协议。

其实,不管巴黎气候大会达成怎样的协议,“巴黎只是个重要契机,但之后要走的路还有很长。”一切就像澳大利亚乐施会首席执行长所说的,巴黎谈判的意义在于设立新的“长期目标”。那么,如果满分是10分,巴黎气候大会能够打几分呢?

排放目标有约束力吗?

减少碳排放量一直都是焦点,问题是工业化国家和新兴经济体排放大国各自承担多少。

工业化国家关于限制排放目标的责任早已在《京都议定书》中被提及,这次的重点放在“有约束力”这点上,所谓“有约束力”,指的是明确的法律语言,能够以此对缔约国家承担相应责任进行监督的权利。相较于之前就已经有过相关承诺的国家,新兴国家的排放计划是巴黎会议的主要商讨对象,其中包括中国和印度。

有分析指出,中国之所以举足轻重不仅因为它是碳排放大户,也因为它同时是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新兴国家,是介于传统“北南”鸿沟的重要桥梁。

中国一直在推动减排方面做了大量努力。今年6月30日,中国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了《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文件,为巴黎气候大会的成功注入了正能量。中国提出,将于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203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中国是世界上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年目标的惟一的发展中国家。

美国《》对中国的努力评述道,现在的中国作为温室气体主要排放的国家,却又是在再生能源发展方面投入最大的国家,现时改革的速度和决心比其它国家都大。

资金援助可实现吗?

融资也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难题,考验着各国的信心和耐心。

一直以来,由发达国家援助发展中国家缓解与适应气候变化的做法被广泛接受,然而实际兑现模糊且随意。这一现状能否改变将成为衡量巴黎气候大会成色的关键:承诺具有法律约束力,保证可以被透明地执行;到2020年不低于每年1000亿美元的援助;伴有其他不改变现有发展援助分配的气候资金。

气候资金主要用来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此前的联合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华沙会议确定了“长期资金”目标:发达国家到2020年每年提供1000亿美元资金,并保持执行的透明度。然而,兑现承诺却显得异常艰难,今年10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出版的气候融资报告显示,发达国家为发展中国家气候行动提供的公共和私人资金在2014年有618亿美元,与承诺的1000亿美元目标仍有较大差距。还有部分发展中国家对此质疑,认为实际上连618亿美元也没有达到。

不但没有兑现承诺,欧盟和美国还提出,除工业化国家外,其他国家也应参与出资。

对此,中方认为,发达国家应兑现此前的承诺,到2020年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000亿美元,并于2020年后在此基础上继续增加,同时鼓励发展中国家自愿提供资金。此外,也可通过企业、基金会、发展中国家内部基金等不同渠道,把资金的蛋糕做大。

行动路线清晰吗?

行动力度是巴黎气候协议谈判中的一项关键议题。中国和法国在11月初发表的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表示,中法支持“每五年以全面的方式盘点实现经议定长期目标的总体进展”。在巴黎,关于“力度”的争论在于究竟把全球温度上升的限制目标设定为2摄氏度还是1.5摄氏度。

不久前,“把温度控制在2度以内”还是各国广泛认同的谈判前提,德国办公区的也赫然写着“把温度控制在2度以内”的宣传口号。然而,谈判开始不久后,欧盟和小岛国开始频繁推介“温控1.5度”的目标,随后美国也加入其中,和他们一起成立一个名为“更高目标”的集团,并呼吁其他国家加入,这一度成为谈判的最大变数。

无论是2度还是1.5度,实现“把温度控制在2度以内”或是“温控1.5度”的清晰路线图和具体操作指导意见才是未来协议生效时最重要的内容。

虽然喊出更有雄心的新目标,发达国家如何兑现旧的“欠账”的问题目前依然没有解决的迹象。巴黎大会之前,代表发展中国家的G77+中国集团就明确指出,现有文本里并没有就发达国家兑现气候资金承诺做出足够安排,全球升温红线归根结底还是绕不开资金问题。

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附件2国家有哪些

白天为何会变得那么黑?大雪为何下得那么早?极端天气事件近年来为何那么多?世界著名自然灾难专家比尔·麦克古尔在其《7年拯救地球》中提出:如果温室气体无法得到控制,地球将在2015年进入不可逆转的恶性循环中,包括战争、瘟疫、干旱、洪水、饥荒、飓风在内的各种灾祸将席卷地球,使人类遭遇“末日式劫难”。

早在1995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众多科学家已指出:潜在的气候变化已是确凿无疑,在某些地区极度高温天气、洪水、干旱的发生将变得更加频繁,随之而来的火灾、虫害爆发以及生态破坏也不可避免。

想想那些面临家园消失的“气候难民”—他们的灾难,有百分之多少是因为你呢?如果你弄清楚了这一切和“碳”有关,你还会觉得低碳离你很远吗?

1.“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哥本哈根开幕

2009年12月7日,丹麦首都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这座美丽的城市召开,来自192个国家的世界政治精英们,在这里共商良策,为我们的地球降温。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这是人类在开始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又一次至关重要的自我救赎。

小贴士

1988年—首次敲响全球气候变暖警钟

1988年的一个夏天,美国的69个城市,创下了最高的单日高温记录。在洛杉矶,温度计的水银柱直指43℃,400个变压器在一天之内相继爆炸。与此同时,美国中西部也遭受了历史上最严重的旱灾。在那个异常的夏季,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多伦多召开会议,成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开始着手准备即将于1992年6月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这是20世纪最后10年中具深远影响的会议之一,从此敲响了全球气候变暖的警钟。

在大会的第一场新闻发布会上,来自斐济的代表拉维塔,在谈到自己的国家因海平面上升而面临消失危险时,她泪洒会场,让全世界为之动容。拉维塔说:“我有一个希望,15年后我可以有自己的孩子,他们会有一个家。而那个时候我们还会有一个美丽的岛屿。”拉维塔的眼泪背后,是对可能失去家园的无尽忧虑,是对保护家园的无尽渴望。

2.即将消失的美景

按照气候学家对全球变暖的预测,其实不仅仅是拉维塔所在的斐济岛,世界上将有无数自然美景或者奇观消失。最有可能消失或者正发生剧烈变化的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地方,同时也是最脆弱的地方。

即将消失的美景

小贴士

世界地球日

世界地球日起源于美国。1970年4月22日,200多万美国民众自发地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性环境保护运动。从此,美国民间组织提议把4月22日定为“地球日”,旨在唤起人类爱护地球、保护家园的意识,促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2009年第63届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决议,决定将今后每年的4月22日定为“世界地球日”。我国2010年纪念世界地球日活动的主题是:“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倡导低碳生活。”

图瓦卢,是仅次于瑙鲁的世界第二小国,面积26平方千米,由9个环状珊瑚群构成,全国最高海拔只有4.5米。从1993~2010年的17年间,图瓦卢的海平面总共上升了9.12厘米,按照这个数字推算,50年后海平面将上升37.6厘米,这意味着图瓦卢至少将有60%的国土彻底沉入海中。有科学家认为,图瓦卢将成为首个沉入海底的国家。

澳大利亚大堡礁是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区,由2900座珊瑚礁组成,从空中俯瞰大堡礁,它像一颗闪着蔚蓝和纯白色光芒的明珠,被称为“透明清澈的海中野生王国”。由于过度捕鱼、沿海开发,污水、农药入海污染以及全球气候变暖,当地的珊瑚礁大量垮塌。珊瑚生长区的海水温度每提高1℃,都会引起珊瑚白化并加速其亡。如果等待珊瑚礁开始重新自然生成,恢复成现在的规模至少需要200~500年。面临同样困境的还有中东的海、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南美洲的亚马孙热带雨林等美丽的风景。据英国气象局哈德利中心研究认为:如果气温上升幅度达到4℃,那么85%的亚马孙热带雨林将不复存在。

3.科学家推测未来气候

2009年中国各海区海平面变化(数据引自国家海洋局《2009年中国海洋公报》)

小贴士

2010年,中国气候最异常的一年

2010年,我国极端高温和强降水事件发生之频繁、强度之大、范围之广,历史罕见,是本世纪以来我国气候最异常的一年。年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0.7℃,是1961年以来第10个最暖年,也是第14个连续气温偏高年。全年降水偏多,季节和区域分布不均,旱涝灾害交替发生。西南地区特大干旱、暴雨频袭华南江南、海南遭遇罕见降水、强降水引发舟曲泥石流我国2010年气候灾害造成的损失为本世纪以来之最,超过5000亿元,因灾亡4800多人,直接经济损失和亡人数均为近10年来最多。(数据引自《2010年中国气候公报》)

全球变暖了,但究竟暖了多少?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公布的数据显示,在1906~2005年的100年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上升了0.74℃(0.56~0.92℃),其中仅1956~2005年的50年间,增幅就达0.65℃。对普通百姓,一天之内区区0.74℃的温差几乎无法感知,但对整个地球,地表平均温度的这个差值却非同小可。

不久的将来,我们看到的将会是什么样的景象:被誉为“欧洲水塔”的阿尔卑斯山在2050年时将会失去70%的山顶积雪;而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的冰川在2035年会全部融解;我国大江大河的发源地,被称为“中华水塔”的青藏高原冰川年均将减少131.4平方千米。

气温的不断升高,冰川的不断融化,将会导致全球海平面的不断上升。20世纪全球海平面上升约0.17米。对此,各国的科学家使用31个复杂气候模式,对6种代表性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未来100年的全球气候变化进行了预测。其结果表明:全球平均地表气温到2100年将比1990年上升1.4~5.8℃。中国气象局发布的最新观测结果显示,中国从1908年到2007年的近百年来,地表平均气温升高了1.1℃。近30年来,中国沿海海平面平均上升速率为2.6毫米/年,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高于全球海平面平均上升速率。

4.二氧化碳为何是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

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图解

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六氟化硫(SF6)等六种气体。二氧化碳分子的增温效应并不是最大的,1个甲烷分子的增温效应是1个二氧化碳分子的21倍。为什么二氧化碳却变成了地球变暖的罪魁祸首呢?

小贴士

温室效应的原理

太阳发射的电磁波长很短,称为太阳短波辐射。地球发射的电磁波长因为温度较低而较长,称为地面长波辐射。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是透明的,却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在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同时,它自己也向外辐射波长更长的长波辐射(因为大气的温度比地面更低)。其中向下到达地面的部分称为逆辐射。地面接受逆辐射后就会升温,或者说大气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这就是大气温室效应的原理。

那是因为地球上二氧化碳含量远远大于其他气体,而且在大气中的生命期相当长,因此它的温室效应最大。二氧化碳吸收地球的红外辐射,引起近地面大气温度增高,大气变暖后使地面蒸发增强,造成大气中的水汽增多,水汽增多又会使近地面大气对地球红外辐射的吸收进一步增强,如此相互作用,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改变了原有的大气热平衡,造成了全球气候变暖。

专家估计:如果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25%,近地面气温将会增高0.5~2.0℃;如果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100%,近地面气温将会增高1.5~6.0℃。如果这种估计正确,到21世纪中期以后,二氧化碳对全球气候造成的影响就不可被忽视了。

5.碳在自然界中是如何循环的

碳(C)是构成生物原生质的基本元素,它在自然界中的蕴藏量极为丰富,碳循环就是含碳的物质在整个自然界中的循环,包括二氧化碳的固定和二氧化碳的再生。以生物圈中的碳循环为例,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糖类等有机物。合成的含碳有机物被植物和动物所利用,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通过呼吸作用,又把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植物或动物的遗体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成为二氧化碳而最终排入大气,分解后产生的二氧化碳返回到大气中。另外,由古代动植物遗体变成的煤和石油等,被人们开采出来后,通过燃烧把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气中,也加入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中。

碳在自然界的循环示意图

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日益增高

小贴士

现代工业发展对碳循环的影响

大气中CO2的含量在受到人类活动干扰以前相当稳定,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人类大量燃烧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使地层中经过千百万年而积存的碳元素,在很短的时间内释放出来,CO2的生成量每年增加4.8%。其结果是大气中CO2浓度升高,打破了碳循环的平衡,形成“温室效应”,导致气候异常。

由此可见,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的,随着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运动,因此碳循环具有全球性。

6.什么是低碳经济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改变高碳排放的发展模式,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绿色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小贴士

低碳经济理解误区

第一种误解:认为低碳经济是贫困的经济。发展低碳经济并不是要走向贫困,而是要在保护环境气候的前提下走向富裕。应当通过技术革新,使人们在生活进步的同时减少碳排放。第二种误解:认为一旦搞低碳经济,那么高耗能、高排放的重工业就不能发展了。其实低碳经济应靠产业结构调整和新能源技术发展提高碳效率,减少碳排放。第三种误解:认为低碳经济就是政府的事,与个人无关。低碳经济就在我们身边,它带来的好处也是实实在在的,是可以落实到现实的行动的。

具体包括:①低碳的生产方式。通过低能耗、集约式的能源和资源利用,降低生产过程中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减缓经济增长给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带来的压力。②低碳的能源供应和消费体系。通过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增加低碳和无碳能源的供应,控制化石能源使用量。③低碳的生活方式。通过社会节能减排,抑制高耗能产品消费,改变人们的高碳消费倾向和高碳偏好,实现低碳生存的可持续消费模式。

7.低碳经济发展历程

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增长速度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1992年5月22日,联合国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就气候变化问题达成的公约,于1992年6月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发大会(地球首脑会议)上通过。此后每年召开一次公约缔约方大会(COP)。

低碳经济发展历程

小贴士

第一个为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立法的国家

2008年颁布实施的“气候变化法案”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为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立法的国家,并成立了相应的能源和气候变化部。按照该法律,英国政府必须致力于发展低碳经济,到2050年达到减排80%的目标。英国也是全球率先推出并开始征收气候变化税的国家。

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开的公约第3次缔约方大会上,由159个国家签署了《京都议定书》,议定书以法律形式要求41个工业化国家控制并减少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并规定了这些国家减少排放的限额,其目标是在2008~2012年期间,工业化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削减5%。这标志着地球村的人们已经迈出了共同努力保护气候资源的重要一步,是国际社会为保护全球气候采取的一项重大而具体的行动。

2003年2月24日,英国贸工部发布了一份主题为《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的能源白皮书。这是低碳经济最早出现在政府文件中。

“京都议定书”中二氧化碳主要排放国减排目标

8.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里程碑—“巴厘岛路线图”

2007年12月3日,世人瞩目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召开,来自《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192个缔约方以及《京都议定书》176个缔约方的1.1万名代表参加了此次大会,目的在于针对气候变化全球变暖而寻求国际共同解决措施。

在经过十多天的激烈交锋和艰苦妥协后,大会终于通过名为“巴厘岛路线图”的决议。主要内容包括:大幅度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未来的谈判应考虑为所有发达国家(包括美国)设定具体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发展中国家应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长,但不设定具体目标;为了更有效地应对全球变暖,发达国家有义务在技术开发和转让、资金支持等方面,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帮助。“巴厘岛路线图”被认为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历史中的一座新里程碑。

小贴士

中国为绘成“巴厘岛路线图”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中国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根据《公约》的规定,结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制定并公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成立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中国的这些努力得到各国普遍好评。

9.低碳经济的实现途径

发展低碳经济,是当今社会的必然选择。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大进步。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

低碳经济实现途径可概括为两种:一是改变能源使用结构;二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具体来讲,改变能源结构是指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提高一次能源使用中太阳能、风能、核能、生物质能、水能等非化石能源的占比,达到减少碳排放的目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是指在工业和生活的各个环节中使用节能技术,减少能源使用而实现碳减排。

小贴士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实现途径

发展低碳经济受不同国家的地理、能源结构和环境资源的影响。对我国而言,煤炭是主要能源,与西方国家主要采用石油的做法和形式不同。低碳经济实现途径表现在:降低煤在国家能源结构中的比例,提高煤炭净化比重;通过土地利用调整和林业措施将大气温室气体储存于生物碳库;提高能源效率,重点改善城市的能源消费结构和效率;参与国际减排活动,加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等等。

10.低碳世界中的中国声音

2008年世界主要国家二氧化碳排放量

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之后,“低碳”成为热点话题,而中国态度则更是全球关注的焦点。2009年11月26日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前夕,中国向世界做出了负责任的承诺: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这是我国根据国情采取的自主行动,是我国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的巨大努力。

面对此承诺,我国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关停小火电机组5000万千瓦,淘汰落后炼铁产能1亿吨,落后炼钢产能5500万吨。与此同时,将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

到2020年,中国将建成水电装机3亿千瓦、生物质能发电装机3000万千瓦、风电装机3000万千瓦,到那时中国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将由2005年的7.5%提高到15%,森林覆盖率从18.2%提高到20%。即使是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政府也没有放松对节能减排的努力,在中央新增的4万亿投资当中,与气候变化、环境保护以及生态建设方面相关的投资就达到了5800亿元,专门用于环保的是2000亿元(数据引自光明日报)。

小贴士

全球气候变化地质研究助推我国国际碳减排谈判话语权

2000年以来我国对黔、滇、湘、桂及川等省(区)岩溶区千余洞穴的气候变化进行地质调查,准确获取了调查区土壤碳储量,全国土壤平均有机碳储量为15339吨/平方千米,显示我国土壤碳库巨大固碳潜力。研究发现岩溶作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全球每年吸收CO2约6亿吨,我国岩溶每年吸收CO2约7千万吨。上述成果,为我国在国际碳减排谈判获得话语权提供重要依据。

11.气候变暖危与机

气候变暖,导致一系列生态问题,人类面临着重大生态环境危机。在全球变暖的趋势下,各国纷纷响应号召提出了低碳经济发展新战略与政策,这些政策措施主要表现为:改造传统高碳产业,加强低碳技术创新;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与新型清洁能源;应用市场机制与经济杠杆,促使企业减碳;加强国际范围内的减碳协作等。目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重点放在新能源开发、节能技术、智能电网等领域,将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作为新的战略增长点。

小贴士

全球变暖七宗“罪”

科学家近年来对全球变暖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虽然还不能全面预测全球变暖给地球带来的多种变化,但人类对全球变暖的负面影响已经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科学家们列出全球变暖七宗“罪”:

(1)岛国命运堪忧;(2)天灾威胁加重;(3)生物链被打乱;(4)传染疾病肆虐;(5)水供需矛盾加剧;(6)夏天热浪频仍;(7)经济发展蒙阴影。

2009年7月8日,八国集团峰会提出,到2050年,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应在1990年或其后某一年的基础上减少80%以上,到2050年使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至少减少50%。实现这个目标,全球经济就必须转型到低碳经济。这预示着从现在到2050年的未来40年,低碳经济将是国家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可以做出这样一个判断:世界经济历经工业化、信息化之后,正在走向低碳化,低碳经济时代已经来临。这种国际大背景,对中国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因此,如何探索走出一条能源的低碳之路,尤其是化石能源的低碳之路,成为当前社会必须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有关环境的日子有哪些

你好:

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附件有以下国家:澳大利亚、日本、奥地利、卢森堡、比利时、荷兰、加拿大、新西兰、丹麦、挪威、欧洲共同体、葡萄牙、芬兰 西班牙、法国 瑞典、德国

瑞士、希腊、土耳其、冰岛、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爱尔兰、美利坚合众国、意大利。

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即《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1992年5月9日联合国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就气候变化问题达成的公约,于1992年6月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发大会(地球首脑会议)上通过。

1、世界环境日,每年的6月5日。

1972年6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提出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同年10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接受了该建议。联合国系统和各国政府每年都在6月5日的这一天开展各项活动来宣传。2006年环境日主题是“沙漠和荒漠化”。联合国大会确定2006年为“国际沙漠和荒漠化年”。

2、地球日:4月22日。从美国兴起(其实就相当于美国的环境日),最终成为世界性的环境保护运动。

3、国际湿地日:2月2日。

4、世界水日:3月22日。1993年联合国大会设立。

5、世界气象日:3月23日。世界气象组织设立于1960年,以提高公众对气象问题的关注。

6、世界无烟日(这个也算不):5月31日。1987年世界卫生组织确定。

7、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6月17日。

8、《蒙特利尔议定书》纪念日:9月16日。1987年9月16日,46个国家在加拿大蒙特利尔签署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开始采取保护臭氧层的具体行动。

9、世界动物日:10月4日。100多年前,意大利传教士圣·弗朗西斯倡导在10月4日这一天“向献爱心给人类的动物们致谢”。

10、国际生物多样性日:12月29日。联合国大会1995年确立,以纪念《生物多样性公约》于1993年12月29日正式生效。

11、世界森林日:3月21日

“世界森林日”,又被译为“世界林业节”,英文是 “World Forest Day” 。这个纪念日是于1971年,在欧洲农业联盟的特内里弗岛大会上,由西班牙提出倡议并得到一致通过的。同年11月,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正式予以确认。1972年3月21日为首次“世界森林日”。有的国家把这一天定为植树节;有的国家根据本国的特定环境和需求,确定了自己的植树节;中国的植树节是3月12日。而今,除了植树,“世界森林日”广泛关注森林与民生的更深层次的本质问题。

12、全国爱鸟周:4月至4月初的某一个星期

1981年,中国批转了林业部等8个部门《关于加强鸟类保护执行中日候鸟保护协定的请示》报告,要求各省、市、自治区都要认真执行,并确定在每年的4月至4月初的某一个星期为“爱鸟周”,在此期间开展各种宣传教育活动。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南北气候不同,各地选定的爱鸟周时间也不尽相同。

13、全国土地日:6月25日

在庆祝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颁布 5 周年之际 , 为了深入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贯彻土地基本国策 , 增强全社会的土地资源紧缺意识 , 进一步加强我国的土地管理工作 ,1991 年 5 月 24 日第 83 次常务会议决定 , 把每年的 6 月 25 日 , 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颁布的日期确定为 “全国土地日 ”。1991 年 6 月 25 日是我国第一个“全国土地日 ”。